以下文章来源于竞争情报杂志,作者ISTIS
日前,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与科睿唯安联合发布了《2022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报告指出,中美两国在顶尖科创城市版图上竞争激烈,且两国科创城市各具特色——中国城市的科技创新强于“量”,美国城市更胜于“质”。研究发现,围绕东京、北京与深圳,全球形成了多个活跃的城市研发合作网络。但是,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下,我国主要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国际研发合作力度相较过往明显减弱,尤其是与美国城市的研发合作波动明显。
今年的报告中,上海学术研究与技术研发之间的剪刀差基本弥合,双轮驱动态势显现,但创新质量拖累排名进一步提升,且在新兴技术领域高质量研发成果较少,落后世界领先水平,须引起重视。现就该报告的主要内容编辑如下。
《2022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从创新趋势、创新热点、创新质量、创新主体、创新合力五个角度,通过三级指标体系共计23个指标进行评分和排名,研究对象为包括全球主要国际大都市在内的50座科创城市。此外,以十大新兴技术、全球顶尖科学家、领先技术研发机构和领先学术研究机构、高质量专利与高质量论文等榜单作为补充,全面展现全球科创城市的发展动态。
全球科技创新城市版图新动向
顶尖科创城市版图上中美两国竞争激烈
今年《报告》的50座城市排名中,美国、中国与欧洲上榜城市数量与去年相比未有变动,仍为12座、11座和14座。而在全球十大科创城市中(见表1),中国城市减少1座至4座,但数量仍超过美国(3座),其他3座城市分别是伦敦、东京与新加坡。
排名显示,中美两国是顶尖科创城市版图上最主要的竞争者。欧洲虽然上榜城市数量最多,但顶尖科创城市数量较少。东京长期在全球十大科创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表明日本亦是全球“科创圈”的重要参与者。新加坡继2019年后时隔2年重回全球十大科创城市行列,显示新加坡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找到了提升科创实力的有效手段。而作为新加坡的竞争者,香港则跌出全球十大科创城市行列。
表1《2022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综合排名前10位城市
中美双方各有所长
中美双方在五个创新维度中各有优势,中国城市的科技创新强于“量”,美国城市更胜于“质”。中国城市在创新趋势维度中,有7座城市进入前10位,体现在有大量PCT专利和SCI、CPCI论文产出及较好的增长趋势。美国城市在创新质量维度中,6座城市进入前10位,体现在较高的PCT专利和SCI、CPCI论文质量以及较多的核心专利及高质量论文方面。欧洲城市则在创新合力维度中表现更佳,4座城市进入前10位,体现在专利的合作申请、论文合作发表、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见表2)。
表2 中美欧在五个创新维度中前10位城市数量
东京、北京、深圳成为全球研发合作的枢纽城市
今年《报告》在2021年公开的PCT专利基础上,绘制了50城市的PCT专利研发合作图谱。其中,有几个城市间的PCT专利合作申请的数量优势明显,围绕东京、北京与深圳形成多个活跃的研发合作网络(见图1),这三座城市因此成为全球研发合作的枢纽城市。
这些研发合作网络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企业内部型,即企业内部跨城市研发合作网络,另一类是跨主体型,即不同研发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我国研发合作网络以企业内部型为主,美日欧则以跨主体型为主。
各网络中,研发合作最为密切的是北京和成都,主要为京东方总部和该企业在成都的公司间的PCT专利合作申请;北京和洛杉矶之间合作主要为字节跳动北京公司和洛杉矶公司间的PCT专利合作申请。深圳和慕尼黑间合作也较为密切,主要是华为深圳总部和慕尼黑一些公司和个人间的合作;深圳和新加坡之间主要是瑞声科技深圳总部与瑞声科技新加坡公司间的合作申请。相比之下,东京、京都、大阪之间的合作主要是不同专利申请人间的合作,美国剑桥和波士顿之间同样是在不同研发主体之间的合作。
图1 国际城市间的研发合作网络
注:圆圈大小代表该城市公开PCT专利的数量,城市之间连线粗细代表两个城市之间合作申请PCT专利的数量
复杂国际环境下,京沪深国际研发合作力度明显减弱
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国内主要科创城市与欧洲、美国、日本城市的年度新增PCT专利国际合作申请数量,在近三年中出现先扬后抑的变动趋势,尤其是2021年度比上一年度的合作数量有显著减少,而同一时期的学术合作情况则未出现明显变化。
与美国城市的合作波动明显,与日本城市的合作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三座城市与欧洲、美国、日本城市之间的年度PCT专利国际合作申请总量近3年分别为899件(2019年)、1623件(2020年)和1179件(2021年),在2020年大幅增长80.5%后,2021年又出现了37.7%的下降,呈现先扬后抑的态势。其中,三座城市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趋势又有所区别。其中,与美国城市之间的合作波动明显,与日本城市间之间的合作持续增长,与欧洲城市之间的合作波动相对缓和。
上海的国际合作研发力度低于北京和深圳
在三座城市之中,开展国际研发合作的力度与变动趋势也不尽相同(见图2)。上海与欧洲城市的PCT专利国际合作最为频繁,同时与日本城市的合作增长最为明显。但上海的国际合作研发力度排名三座城市末位,仅是北京的29%,深圳的82%,且是唯一一座2021年合作力度低于2019年水平的城市。北京的国际研发合作力度最大,以美国城市为主要合作对象,但波动幅度较大。深圳的国际研发合作力度略大于上海,合作对象集中于欧洲城市,与美国、日本的城市几乎没有合作。从开展合作的主体来看,三座城市基本都是在跨国企业内部展开,上海主要是宝马、欧莱雅、夏普等传统领域的海外跨国企业,而北京和深圳则是字节跳动、华为等新兴领域的中国跨国企业。
图2 三座中国城市与欧洲、美国、日本城市的PCT专利国际合作情况
《2022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的上海
学术研究与技术研发剪刀差基本弥合,双轮驱动态势显现
上海在技术研发与学术研究的创新产出数量上,长期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目前,上海的学术创新产出已稳居排行榜第2位,PCT专利产出也稳定在前10位,表明困扰上海多年的学术研究与技术研发剪刀差现象已基本弥合,双轮驱动的创新态势已显现(见图3)。
图3 近年来上海技术研发与学术研究的排名变动
但在双轮驱动的态势下,上海在创新质量上的短板仍未有效填补。今年《报告》显示上海创新质量排名第32位,专利全球布局较少、高质量专利和高质量论文占比较低是主要失分项。
新兴技术领域高质量研发成果较少,落后世界领先水平
上海在十大新兴技术领域公开的PCT专利为4147件,排名全球十大科创城市中的第5位,但距离领先城市有明显差距,仅为首位城市深圳的不足二成。2021年上海十大新兴技术领域在全部PCT专利中的占比为12.7%,位列全球十大科创城市的第8位,落后首位城市美国剑桥近20个百分点,与国内城市(深圳、北京、南京)相比同样处于落后(见表3)。
表3 全球十大科创城市在新兴技术领域的PCT专利比较
撰写:顾震宇、黄吉
审核:杨荣斌
《2022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复制下方链接至浏览器:
http://mtw.so/5Jm20X
来源:微信公众号“科睿唯安”
(咨询服务部供稿)